據9月24日《北京青年報》報道,9月23日起,北京地鐵試點非高峰時段運快遞,這也是全國首例利用城市軌道交通非高峰時段富余運力運輸快遞的試點項目。首批試點線路包括4號線、9號-房山-燕房線,在不調整列車發車時間和停站時間、不影響乘客出行、不進行設備設施改造的基礎上,通過固定線路、專人押運的方式組織快遞運送。
據報道,目前北京常住人口逾2000萬,每日收寄投遞快遞量約1500萬件,主要通過城市道路運輸。如此龐大的快遞投遞量都通過城市道路運輸完成,不僅可能影響物流效率,而且可能對城市交通、環境等形成不小的壓力。
相比之下,利用城市軌道交通非高峰時段的富余運力開展快遞運輸,因受其他因素干擾較小,可極大提高快遞的配送和周轉效率,降低城市物流成本,也可以讓市民網購消費更便捷,乃至提升城市商業活力。
同時,此舉有助于提升城市既有軌道交通資源的利用率。在平峰時段,軌道交通客流量通常并不飽和,滿載率較低,有些城市平峰時段地鐵里經常是整節車廂就一兩個人,這某種角度上造成了運輸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為此,一些城市地鐵運用價格杠桿引導市民錯峰出行,實現“削峰平谷”,如今,將閑置運輸資源分配給快遞物流,也算一種“開源”,可以拓展地鐵功能,提升地鐵效益。
此舉還有助于緩解交通擁堵、降低碳排放。有報道顯示,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碳排放量的25%,其中公路運輸碳排放更是占到交通行業碳排放總量的85%以上。公路運輸節能減排,探索建立地下物流系統是辦法之一。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發展城市地下物流配送——相較于重新建設地下物流網絡,試點地鐵非高峰時段運快遞,投資更少、難度更小。
當然,也有專家表示,地鐵開展物流業務會面臨一些實際問題,如對安檢的要求更高,需確保地鐵安全萬無一失;地鐵運快遞時雖有固定車廂、專人押運,但一些站點和通道可能出現的人貨并行情況,是否會影響客流秩序,需要予以相應的考量和解決。此外,市民對該模式的認知和認同亟待同步提升。
有報道顯示,世界上一些國家多年前就通過城市有軌電車系統運輸貨物,甚至開發了專門的貨運有軌電車,與客運電車共線運營,一些城市還在夜間通過城市軌道交通運送城市垃圾……這些思路和做法值得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