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家庭團聚,親朋好友相聚,共同賞月、品茶,美味的糕點是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稻香村以其獨特的傳統制作工藝和精致的品味,為中秋佳節帶來甜蜜與溫馨。
然而,中秋臨近,市場中出現諸多“真假稻香村”現象。記者了解,目前“稻香村”市場魚龍混雜,尤其是王府井、前門附近,甚至菜市場附近都能買到沒有明確品牌標志的“稻香村”產品。
歷史淵源引兩地稻香村之爭
稻香村的本家還要追溯到乾隆年間,跨越時代變遷,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蘇州稻香村曾因味道令皇室念念不忘而出名,歷經變遷,稻香村仍保持著傳統風味。據悉,蘇式糕點工藝復雜,手工技藝性強、質量要求嚴格、形狀要求美觀,卻不使用模具。比如蘇州稻香村蘇式月餅酥皮層薄如紙,可多達18層,關鍵工藝需要長期實踐積累豐富經驗。因此學藝時間長,一般要近20年才能完整地掌握全部工藝過程,正是這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讓蘇州稻香村薪火相傳兩百余年。
而北京稻香村扎踞在北京,早已成為北京符號。北京稻香村成立于1983年,起初名為“北京市東城區稻香村南味食品店”,開業初期多代銷蘇州稻香村等產品,屬于南味北傳、南貨北賣。據史料記載,北京稻香村創始人劉振英16歲時進入“稻香春”做學徒,1983年因“稻香春”不景氣,故襲用了金陵人(南京人)郭玉生所創的北京“稻香村”字號,并宣稱是繼郭玉生后的第五代傳人,但從可追溯的歷史資料來看,二、三、四代傳人的資料始終缺失無法提供。
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兩個品牌,一直因商標和品牌爭議成為焦點,讓品牌發展遇到瓶頸。也正因此,不少魚龍混雜品牌冠以“稻香村”之名,在旅游街區景區“蓬勃發展”。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南稻北稻淵源已久,現在仍沒有太多法律依據去判定誰是誰非。所以在此情況下,有很多的企業都在打擦邊球,這也凸顯了目前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對于知識保護體系的認知也不夠深刻。
品牌之爭引發管理經營不利
在北京繁華的王府井地區,這場爭端牽涉到北京稻香村和蘇州稻香村兩家糕點店,它們的名字如出一轍,卻讓消費者在品嘗美食時感到困惑,真假難辨。
但這還不是全部。除北京稻香村和蘇州稻香村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品牌也在市場上冠以“稻香春”“京稻”的名字,使消費者更加混淆。
這場爭議也提醒企業,品牌的差異化和清晰的品牌標識至關重要。對于這些品牌來說,明確傳達自己的獨特風味和傳統制作工藝,以幫助消費者分辨真偽,是迫切需要的。消費者希望能夠在這個繁忙的購物區域里享受美食,而清晰的品牌標識將是他們做出明智選擇的關鍵。
對于生活在南方的人們來說,蘇州稻香村或許并不陌生。這家餐飲品牌在蘇州觀前街獨樹一幟,但也引發了一些消費者的不滿。
有些消費者認為,盡管蘇州稻香村在北京市場上以高端和獨特的中式點心著稱,但價格卻讓人望而卻步。隨著物價上漲,享受一頓蘇州稻香村的美食變得越來越昂貴,對于一些消費者來說,這已經超出預算范圍。
而在口感方面,也有一些消費者認為,雖然蘇州稻香村提供了獨特的中式點心體驗,但有時口感不如預期,甚至有人認為其他地方的中式點心更勝一籌。
蘇州稻香村作為一家獨具特色的中式點心品牌,吸引眾多消費者前來品味,但在價格和口感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對于不同地域的消費者來說,發掘適合自己口味和預算的美食是一種不斷探索的樂趣。
行業健康發展需良幣驅逐劣幣
其實,同名企業并不少見,市場中并不缺乏“真假美猴王”的案例。除了稻香村外,同仁堂也存在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和南京同仁堂。一時之間,也讓消費者感到諸多困惑。這種困惑關聯著企業品牌發展。
從業人士認為,缺乏品牌管理,只會讓市場發展失序。
“對于這一類違法違規事件的打擊力度還是欠缺!敝斓づ罱ㄗh企業,要重視知識產權,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這樣有利于企業良性發展,也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規范化的發展,對于整個中國的宏觀經濟以及整個市場競爭的良性發展也會有倒逼作用。
“目前,不少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已經得到非常好的重視,這個對于未來整個中國品牌全國化、國際化都有非常好的一個正向反饋!敝斓づ罱榻B道。
也有從業者建議,品牌之間的競爭可以促使雙方提高自己的標準和質量。競爭激勵企業不斷改進產品、服務和創新,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可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新穎、美味和有吸引力的點心和糕點,以滿足不同口味的人們。
其次,品牌可以共同強化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的質量和安全。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可以建立更嚴格的質量標準和監管機制,確保他們的產品在新鮮度和衛生方面達到最高標準。此外,品牌之間可以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中式點心和糕點的傳統與文化。他們可以共同舉辦活動、分享烹飪技巧,讓更多人了解中式點心的精髓,同時傳承和發展這一美食傳統。
最重要的是,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可以作為行業的榜樣,致力于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如推動環保舉措、減少浪費,以及關心員工的福祉。這些努力將不僅僅有益于企業自身,還有益于整個食品行業發展。
盡管屢屢發生爭議,但消費者希望看到的是,這兩家品牌能夠共同走向一個更加健康的行業發展,通過提供更多美味、強化食品質量和安全、傳承文化傳統,以及關注社會責任,這兩個品牌可以一同引領中式點心和糕點行業進入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